凡是新的事情在起头总是这样的,起初热心的人很多,而不久就冷淡下去,撒手不做了。然而他却明白,不经过一番苦工是做不成大业的。而只有想做的人,才忍得过这番艰辛。
也许当年,不满20岁的余东强背上行囊开启厨师学徒之路的时候,没有人甚至连他自己也没想过有今天的成就。之所以选择厨师这个行业,余东强直言,是因为厨师这个行业收入不错。出身农村的他,单纯的怀揣着小小的愿望,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家人的生活条件。最质朴的语言,最踏实的愿望。
学徒的日子辛劳又充实。他很珍惜这个机会。每天天不亮就跟着老师傅去市场采购。在那里,他学到了如何挑选新鲜的食材,不同食材之间的搭配,同一种食材不同地域风味不同好的食材是烹饪的精髓——这个思想在他年轻的心里根深蒂固,成为他日后做菜教学的第一准则。
中午下完班,需要把酒店的垃圾拿到回收站卖,换两桶厨房用的汽油燃料。晚上下班之后还不能休息,在酒店轮值做保安。两年的学徒生涯,几乎就是在酒店和睡觉的床上渡过的,没有任何多余的时间。但是从小吃苦耐劳的他并不觉得辛苦,脏活累活都抢着干,有这样学习的机会,他很感激,也很珍惜。
学成之后的余东强就在这个酒店当起了厨师,一干就是10年。这期间,酒店老板换了四个店面,酒店的厨师来来去去换了一批又一批,而他一直跟着这个老板不断辗转,他说,做人不能忘本,要知恩图报。
三年后老板改行,余东强不得已回到仙游。恰逢云敦大酒店筹备开业,水到渠成,经由朋友介绍,他成为这家酒楼的厨师长。如今,这已经是他在云敦的第9个年头了。
都说“人挪活,树挪死”。但是于东强并没有与像多数人一样频繁跳槽,厨师这条路不好走,他也从没想过放弃。他不会口吐莲花能言善辩,也没有缜密心思瞻前顾后。他只有最质朴的语言,最实在的行动,向我们诠释了坚持不懈的真正内涵。


不忘初心,最爱的还是我的厨房
做了15年的餐厅管理,余东强最爱的还是后厨的一方天地。这个寡言的男人在讲起自己的拿手菜以及创新菜色上就滔滔不绝。“卤中鲍是我们的一道招牌菜,得过金奖。从开业到现在,一直都很受欢迎。
鲍鱼要选用莆田的南日鲍,其他地区的不行,口感不对。‘鲜芋面线糊’,不同于莆田的面线糊,跟仙游当地的杂混也有区别。是我们自己研发的创新菜。
使用上等的槟榔芋,一半蒸煮一半油炸,口感松香绵软,配以本地特有的面线粉,汤头浓郁而且粘稠,兼有芋头特殊的风味,补气又养胃。‘鲜果炒虾仁’,这个菜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很讲究火候和手法,既要保持鲜果本身的新鲜和爽口,又要让虾仁充分吸收果香。炒得太老或太用力都不行。”
虽然全权掌权云敦酒店9年,曾经受聘为公司老板,厨界显要可算是不胜枚举。但面对我们的采访,余东强还是略显拘谨,偶尔还会羞涩的笑笑。过了不惑之年的他,看起来仍然像一名少年。
他真正把做菜当做自己的爱好,享受着烹饪带给他的乐趣。余东强很热衷于菜色创新,酒店的事物占据了他大部分的精力,但是再忙,一有时间就钻进厨房,在这里他才真正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一个星期至少推出2-3道新品。他喜欢做的事,就是拿着自己刚刚研究出的成果给伙伴们品尝,听取他们的建议,改良创新。他说,研发新品就是厨师的生命。
交流学习,取众家之所长
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汪洋,泰山不择尘土故能成崔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担任一个大酒楼的厨师长,获得过的金奖银奖林林总总,带过的徒弟桃李满天下,作为一个厨师,似乎可以算上功成名就了,但余东强并不满足于此。到济南做培训,随团去上海考察,参加各种厨界的交流会。餐饮业二十几年,也结识很多业内朋友。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余东强一直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充实着自己。
一个人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东强这个话不多的男人,真正用行动和坚持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华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