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的饮食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的饮食状态从吃不饱、到温饱、再到吃得好。从物资匮乏到物资充裕,从追求果腹到追求营养,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带着营养的追求吃出健康。尤其近几年,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等一批优秀饮食纪录片的兴盛,中国人日常饮食的营养与健康,成为民众新一轮追捧的热点。

人物名片:
国家认证健康管理师
国家一级公共营养师
优秀营养健康讲师
资深健康咨询专家
高级私人健康顾问
高端家庭健康顾问
优秀食疗专家
福建省营养师协会会长
“中国的饮食是一个非常矛盾的综合体,一方面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包括‘色、香、味’到‘滋补’等众多内涵;另一方面,中国大多数居民又缺乏营养指导,营养失衡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吃得好却未必吃出健康。” 福建省营养师协会会长刘彦雯告诉记者。她说,如今,居民生活水平虽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由于营养知识的缺乏,多数人甚至不知道“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结果导致大量慢性病及亚健康人群的出现,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基于这种矛盾国情的话题,刘会长与记者展开了她的访谈。访谈中,她将她早年的求学生涯到营养行业十几年的经历,到福建省营养师协会的艰辛创办、到国策大背景下的日渐成长,再到未来的殷切展望,睿智而又亲和的刘会长,向我们娓娓道来。刘彦雯,大学时主修化学工程,是一名标准的工科生。那时的她,毕业时对自己的定位是从事日用品、化妆品等相关职业。只是在从商几年后,她也没有想到一次偶然的转角,她选择加入营养这个方兴未艾的行业,从一个人知道营养到传播营养,她的持之以恒成就了她一辈子的追求。谈及原因,她说:“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时期,营养学悄悄发展,营养学人才匮乏,百分之八九十的营养师最初踏入这个行业是为了自己的家人。这就如现在的很多烹饪大师,最初的设想只是想为家人烧制一手好菜一样。”当然,她说,进入营养行业不仅是源于自小对食物的热爱,孩子也是她深入研究营养学的巨大驱动力之一。刘会长的孩子是过敏性体质,小时候几乎每个月都要发烧一次,通过“药养不如食养”的粗浅认识,她逐渐接触到了营养这个概念。二十一世纪初,保健品风靡整个中国市场,保健品是成为认识营养学的一个大众途径。工科出身的刘彦雯经过了解发现,那些市场上热卖的保健品的宣传,并没有把其中关于营养的科学依据讲明白,于是她选择了自己学习营养学知识,以求究竟。对刘彦雯的营养学求学经历而言,她十分动容的说到:自己是一名幸运的营养人,从入门营养到一路学习成长,跟随的都是临床营养科的权威。有了权威人士的带领,她慢慢在营养行业沉淀下来,再也没有离开这个行业。在学习过程中,她发现营养不仅可以保证一个人不生病,还可以帮助患者生病后的恢复。她考取公共营养师证书时,中国的营养行业还处于不成气候的阶段,只有在特殊的环境下,营养才显得重要,而唯一能够让她施展拳脚的地方就是医院的临床营养科。于是,刘彦雯在结束学习后,并没有急着上班,而是选择跟随临床营养科,更深入的了解营养学在临床上的运用。从这时起,她就开始了私人健康管理的职业生涯,主攻术后恢复。多年后,公共营养师这个证书被炒作得非常热门,刘彦雯受到邀请去给学生进行辅导,职业方向也慢慢从临床营养学方向转为公共营养学。随着日常教学的深入,刘彦雯逐渐发现:我国饮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食物取材、利用,还是食物加工、烹调技术都享誉世界。但是,以往我国大部分群众对食物的认识还仅仅是“为了吃饱”,提高一级的要求是“吃好”。至于什么是“吃好”很多人理解是“色、香、味、形”,缺乏营养科学理念和均衡营养的要求。人们要想通过外界获取营养成分,除特殊情况外,无论是通过食物、饮料,还是通过营养素补充剂,营养的摄入都必须通过吃、喝等个人行为来完成。所以,主动学习和接受营养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营养理念,是改善营养的关键和入口。如何将自己和周边营养师们的所学,进行更多的普及与推广,如何实现群体的聚焦效益。基于这种情怀与思考,刘彦雯和一群热爱营养的朋友们产生了要把在营养行业迷茫的人聚集在一起的想法。 就这样,福建省营养师协会孕育而生,而她,也从一个简单工科生逐渐“逆袭”为全职的营养师和行业带头人。“她(刘彦雯)有基础,才有机会表达情怀。”人们这样评价刘彦雯。
持续关注我们,更多资讯分享。

部分图文资料引用自互联网,仅作信息分享与传播,未涉及商业用途。